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二战矿产开放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二战矿产开放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原因如下:
一,瑞士在拿破仑战争后的维也纳会议上成为永久中立国,并在1860年瑞士雇佣兵永久退出战场。
二,瑞士在二战期间全民皆兵,并修建了大量碉堡与要塞再加上瑞士的地形以山地为主,不适合德军的机械化部队作战,德国预计进攻瑞士将会造成百万德军伤亡,性价比不高。
三,瑞士虽未加入轴心国,但金融、贸易,甚至桥梁与隧道都对德意开放,并且配合德国驱逐犹太人,从本质上来看已经加入轴心国了。
四,由于英美苏等国对德国封锁,德国需要瑞士这样一个窗口国来转运物质并获取情报。
五,德国制定有进攻瑞士的***,但由于对苏战争的失利而无限延长。
综上,瑞士侥幸逃过一劫。
瑞士的存在对德国来说有利用价值。
二战的时候,瑞士差一点儿就被德国给一口吞了,甚至***已经制定好了进攻瑞士的***,但瑞士能够在国际上立足,就是靠着长袖善舞,在开战不久,立即给纳粹德国提供了一笔巨额贷款,默认开放国内主要通道,作为德意之间的快速通道,同时帮助纳粹压榨犹太人,吞并犹太人在瑞士账户中的钱款,充当德国的保险箱,后来纳粹德国通过战争掠夺而来的战争财产也有相当一部分进入了瑞士银行最重要的是,当时的瑞士还承承当了德国的外汇窗口,德国正是通过瑞士,才能买到很多军用物资。
同时,瑞士人没有忘记备战,二战后瑞士常备兵由40万人增加至80万人,这对一个500万人的小国来说可以说是全民皆兵了。每家每户都发放了***。瑞士处于阿尔卑斯山区,充分利用山地地形,挖地洞,修堡垒,德国擅长的闪电战很难在山区展开。综合考虑后,德国放弃了进攻瑞士。
为了防止日后不被清算,瑞士还允许美国新闻中心进驻瑞士小城伯尔尼,这等于在经济战上帮助德国,在舆论战上帮助美国,实际上已经违反了中立的性质。中立是对冲突的任何一方都不帮助,瑞士显然在二战中没有做到。所以,二战后的瑞士在国际上相当孤立,被称为“纳粹保险箱”。
同时,瑞士的地理环境也是德国犹豫的原因之一,瑞士主要在阿尔卑斯山脚下,其主要领土的地理单元是以山地为主,资源也比较匮乏,也不利于德国擅长的闪电战的实施。再加上德国陷入了俄罗斯的战争泥潭里,导致德国没有足够的力量可以攻打瑞士了。
图片源自网络。
纳粹德国重整军备一部分靠搜刮,大部分靠金融手段借,等坦克飞机大炮齐全了,就不怕债主要钱了。
纳粹上台之初,***取了一类金融手段,也就是发行五花八门的票据——差不多有30多种来***经济。这类金融票据理论上由纳粹***进行信用担保,不算德国国债,也不会直接流入货币之中,立即造成通货膨胀。
高堡奇人中的德军,服装基本是复刻的二战时代样式:
其中和军备与军工直接相关的是梅福票,也可以翻译成梅福劵,米福票,全称是冶金研究股份公司期票。从1935年起定向支付给德国***企业,至1939年累积发行120 余亿德国马克,居然占同期德国军费的五分之一!
我是鹏正!我来回答!我是喜欢军事和历史的小学弟鹏正。
二战期间德国无非就是烧杀抢掠,要么就是借。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请听小编来给你分解。首先德国没发动二战前期,德国向世界银行***,德国能借多少就借多少,根本不在乎利息,值不值得,因为德国根本就没想还。随后,德国爆发了种族***,将大量有钱的犹太人全部掠夺,大量的***和财富充归国库。
(德国***)
其次就是在战争期间大量掠夺他国***和财产,最典型的就是对于苏联的战争,在战争后期,德国对苏联实施“焦土政策”说白了就是“三光政策”掠夺了苏联大量的财富,来填充自己战争的所需。随后,在德国境内所有的工业、企业、民生***全部转变为军事工业生产。也就是爆发战争潜力,大力推崇战争机器的运转。
(掠夺***)
在二战前大力建设德国基础设施,***德国经济向前发展,大力解决德国民众的失业人口。并秘密扩充军备,大力发展军工业,并向外暴力输出***发展,***战争财。让德国一跃成为世界强国,为以后发动战争,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烧杀抢掠)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二战矿产开放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二战矿产开放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sgrand.com/post/30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