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汽车发电机功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汽车发电机功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发电机的输出功率同转速关系很大,随着转速的增加,发动机的功率也相应提高,但是到了一定的转速之后,功率反而呈下降趋势。 因此,发动机在达到最大功率时对应的转速称为最大功率转速。一般在汽车使用说明中转速的单位用r/min来表示,如最大功率为100ps/5000r/min,即在每分钟5000转时最高输出功率100马力。
对于发电机而言,由于频率的要求,其转速通常都是定速,以1500转/分为多。而其输出功率也就等于其最大的发电功率。
比如40kw的发电机,其最大的输出动力(功率)也就是40千瓦。
输出功率可以在0~40千瓦之间根据用电量(负荷)的变化而任意变化,但其输入转速却基本不变,基本保持1500转/分不变。
车额定功率是指汽车发动机携带的必要的机件进行运转时发生出的最大功率。以下是关于汽车功率的部分介绍:
1、计算公式:功率P=速度V*牵引力F。所以F跟V之间的乘积决定汽车的功率。汽车的功率决定汽车的速度,扭矩决定汽车的加速度。
2、额定功率:额定功率是指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功率!
用多大的电瓶是根据汽车总功率和起动电量决定的,这些很复杂,我就不说了。按你的问题,我理解为一般汽车都是匹配多大的电瓶,类似于一个总结。
1)mini车,就是很小的那种,例如qq,比亚迪f0,等这一类,市场上一般40~45Ah。
2)紧凑型车,比mini的要大些:如克鲁兹,凯越,等这一类车,市场上一般50~55Ah。
3)更大一些的轿车,如君威君越,帕萨特,等这一类车,市场上一般55~70Ah。
4)国产车的蓄电池选得要比外资车大。
5)卡车,一般是24v系统,两个蓄电池,像3、5吨位的,在80~100Ah之间
外行人可以这样理解,车子里的用电设备越多,电池选得越大。
对于发动机而言,其功率是一个对该发动机可以对外做功能力的统称,是一个有具体的“量”的概念。
而马力则是功率的一个常用单位而已,两者没有转换关系,只有隶属关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某台发动机的功率是xxx马力。
在发动机的功率单位中,有千瓦和马力之分,千瓦和马力有着固定的转换关系:
1千瓦=1.36马力。
因此,汽车发动机的马力仅仅是功率的一个具体单位,两者之间是隶属关系,没有转换关系之说。
车上所有用电器都是依靠蓄电池供电的,启动后发电机会持续给蓄电池充电,同时蓄电池给电器供电,时间长了必然会有衰减。如果不附加大功率的电器,一般电池可以用很久,甚至五六年的也经常见。但是加了大功率电器就不一定了,大多数蓄电池毕竟只有12伏,过快的充放电一定会影响寿命的。
当你的车打着以后,发电机就开始给车上的用电设备供电,富裕的电能补充到电瓶里,当发电机功率不能滿足用电设备需要时,电瓶开始同时也向用电设备供电,所以使用车载设备要合理使用,安全的使用。
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以为蓄电池是汽车上的电源,其实这是不对的,发电机才是汽车上真正的电源。当汽车启动后,在发电机发电正常的情况下,它的输出电压会高于蓄电池的电压,发电机向所有用电设备(起动机除外)供电,同时向蓄电池充电;而此时的蓄电池是作为一个负载存在的,它不再向用电设备供电,而是需要发电机给它充电,也在消耗发电机的电能。只有当用电设备过多、用电量超过发电机的供电能力时,蓄电池会协助发电机向各种用电设备供电,此时蓄电池是放电的,属于一种***电源。
如果车上有大功率的电气设备,它的用电量超过了发电机的供电能力,此时的蓄电池就会参与工作,也给这个设备供电。注意:在此时发电机已经无力再给蓄电池充电,全部的电能除了维持汽车的正常运行外,其余的全都给了这个大功率的电气设备,并且还不够用,需要蓄电池来协助。在这种情况下,蓄电池只放电不充电,时间长了一定会损坏;如果蓄电池深度放电,以后是无法恢复的。所以,在汽车上安装电气设备时,要充分考虑发电机和蓄电池的承受能力。
还有一点也要注意,那就是大功率的电气设备也会影响汽车的正常运行,并增加汽车的油耗。一些老司机应该记得,以前有一些三缸发动机,比如夏利,奥托等,这些车在怠速下打开前大灯,发动机马上就会剧烈抖动,只有提高发动机的转速,抖动才会减小,但是汽车仍然会加速无力。这就是因为大灯消耗了一部分的电能,使点火系统得到的电能减少了,点火能量降低,发动机燃烧变差了,我们俗称为“夺电”。这就是典型的大功率电气设备影响发动机运行案例。现在的汽车上如果安装了这样的电气设备,相信也会有这样的后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汽车发电机功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汽车发电机功率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sgrand.com/post/35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