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奥拓机电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奥拓机电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加装炮口制退器会降低炮弹出膛时的威力和精度
首先加装炮口制退器的舰炮其实并不少,比如较为著名的意大利奥托梅拉拉127mm54倍口径舰炮,英国“非主流”的114mmMK8型舰炮等都是加装了炮口制退装置。加装炮口制退器后可以最大减少火炮50%的后座力,可以大幅度降低舰炮的适装要求。所以上面提到的意大利炮(故意的)这些紧凑型舰炮,可以安装在3000吨级护卫舰上。奥托·梅拉拉127mm舰炮,该舰炮适装性非常好,可以安装在标准排水量2500吨的狼级护卫舰上
炮口制退器是通过反射隔板设计,利用炮口处的气体冲击改变方向,从而产生一个与后坐力方向相反的反冲力,用来抵消部分炮口后坐,从而降低对炮架的缓冲要求。但这种设计同样有很多负面作用,最主要是降低炮弹出膛能量,特别是对于舰炮来说,现在都普遍达到70倍径的长身管,对于火炮气体能量利用较为彻底。另一方面就是对于精度的影响,炮口制退器不仅影响射击平台稳定性,而且炮弹出膛时气流较为复杂,影响炮弹精度,所以你现在看不见那家主战坦克主炮上还在使用炮口制退器。左边为没有炮口制退器开火的炮口烟雾情况,右边是052D驱逐舰加装炮口制退器的舰炮开火后炮口烟雾情况二战时期,有不少坦克炮安装炮口制退器,以容纳更大口径火炮,现代火控技术要求提升后,对于精度要求很高,就看不到哪家主战坦克上装炮口制退器了
海军舰炮平台空间要比陆军大的多,因而对于火炮后座力承受能力也要大的多,他可以布置更大的驻退行程来缓冲抵消后座力。所以除非为了适装需求,不得已压缩空间,要缩短驻退行程,否则完全可以不需要炮口制退装置。052D驱逐舰的H/PJ-38舰炮加装炮口制退器同样是因为空间限制,不得已进行简化和压缩,到055驱逐舰就取消了这个炮口制退器、
除此之外,长倍径舰炮加装炮口制退器,也对身管结构造成不利影响,现在舰炮本身身管长度很大,在炮口前面再加装炮口制退器这样的重物,就形成两头重的局面,导致炮身平时状态受力结构就相当不利,影响其结构强度。055驱逐舰的舰炮,取消了炮口制退器
所以布置炮口制退器对于舰炮来说,是弊大于利,除非是空间或重量限制,不得已才加装炮口制退器。
看下图,是慢镜头下弹丸出膛瞬间制退器附近剧烈的燃气扰动,这是情况由于制退器本身的结构问题导致的,至于制退器的原理,概括一下无非就是:通过改变燃气的喷射方向或者直接利用燃气的能量,让炮管产生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从而抵消掉发***弹时产生的一部分后坐力。所以,加装了制退器的火炮,在弹丸出膛的瞬间,燃气通过制退器后对炮口两边的影响会更加明显,这个从图中我们也能看出来。
▲制退器附近燃气扰动
所以,对于以前的那些大口径舰炮来说,比如大舰巨炮时代的战列舰、巡洋舰主炮等,不装炮口制退器就是因为装了那玩意后燃气扰动会严重影响射击精度,为什么?看下图,战列舰主炮都是多联装的,炮塔上几根炮管之间的间隙并没有很大,而且当时这种类似于“站撸”的海战方式,本身精度就已经很感人,弄成多炮管联装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提高射击精度,还有,像这种三联装的炮塔,是不可能真的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齐射的,炮管之间的开炮时间会有细微的延时,因为炮管之间离得已经很近了,如果真的同时开炮,炮弹出膛瞬间就会受到旁边炮管燃气扰动的影响,所以,不加装制退器时燃气扰动就会影响火炮精度了,加装后的影响只会更大!
▲多联装主炮
而舰炮发展到了今天,口径已经小了很多了,相比于军舰几千吨甚至上万吨的体量来看,舰炮产生的后坐力对于舰体来说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今天的舰炮炮口处基本上都没装制退器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没必要(部分军舰的主炮也是有炮口制退器的),大家想想,炮口制退器的作用是什么?上面提到了,制退器的主要作用就是减小开炮时产生的后坐力,但是现在的军舰主炮口径小的只有几十毫米,大一点的也才130毫米、155毫米,已经不是以前那种动不动就几百毫米口径的巨炮了,所以,对于排水量少说都有几千吨军舰来说,这些几十毫米或者一百多毫米的“牙签”开炮时产生的后坐力,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并不会对射击精度有多大影响!
▲今天的军舰主炮开炮
▲战列舰主炮开炮
最后大家可以对比一下上面两张图,一个是今天的军舰主炮开炮时的场景,另一个则是战列舰主炮开炮时的场景,从图中可以很明显的体会到,两者开炮瞬间的动静就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就现在这些小身板舰炮,开炮时产生的后坐力在厚重的舰体面前不会有丝毫的影响,所以,根本就没必要给舰炮装制退器来减少后坐力,很明显这是完全多此一举的行为!
第一次看见海军舰炮用炮口制退器的是052D型用的130毫米舰炮,第一次看的时候感觉还特别奇怪,因为看了这么多军舰还是第一次看到海军舰炮使用炮口制退器,甚至感到有点奇怪,052D上用主炮型号是是H/PJ45A型单130舰炮,全炮超过32吨,是根据俄制AK-130双管舰炮的技术而改进而成的,不过AK-130的全重约为52吨,所以中国的130炮为了减轻后坐力就使用了炮口制退器。
海军的舰炮都是属于加农炮,而加农炮的倍径都在35倍以上,一般是使用全装药,所以火炮具有很高的膛压,而高膛压给炮弹带来的是炮弹的高初速,而高膛压和高初速给火炮弹丸带给了高射程、弹道低平、高穿深的特点。因为海军就是要击穿敌舰的装甲,所以为了高初速必须保证所有的火药燃气都提供给了弹丸,所以海军舰炮基本上是不会使用炮口制退器的。而在大口径舰炮上根本没见过炮口制退器这玩意。
兔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说明一下这个炮口制退器的作用:炮口制退器故名思义就是控制炮管后退的装置,为什么控制炮管后退?就是减少后座力。其原理是在炮口位置安装一个具有大于炮膛口径,能向两侧排气的装置,通常炮口制退器都有较大的空腔。(下图炮口制退器)
由于现代的火炮都属于化学动能武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火药发射技术,因此,在炮弹弹丸出膛的瞬间会有一股强大的火焰气体继续向前推动炮弹前进,根据作用力以反作用力的原理,火炮会有个向后的力,也就是后座力。如果后座力大,超过了火炮炮管的运动行程,就会使火炮产生巨大的后座,影响火炮本身的结构强度和精准度,同时对火炮载体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这时炮口制退器就起作用了,当弹丸出膛口后,向前的部分火焰气体会向两侧喷出,形成一个横向或稍向后喷射的止动阻力,这样就减少了炮管的后座行程。(下图炮口制退器原理)
炮口制退器虽然能减少后座力,但也有缺陷(一)过去的舰炮通常都是多联装,如,双联,三联等,这样布置的火炮间距很近,炮弹出膛时会形成炮口暴风效应,就是向四周圆形喷射的火焰气流。这样的炮口暴风效应会使各炮同时射出的炮弹在出膛口时就产生了扰动作用。也就是出膛就产生了偏差,因此,精度会下降。而炮口制退器会加大这种炮口暴风效能,因此影响力倍增。这是早期火炮同时开火所产生的影响,也是过去舰炮不装炮口制退器的原因。但不是主要的原因,因为***取技术措施完全可以避免。二战时期的多联装主炮并不是同时间点开炮,而是各炮有时间差,这个时间差甚至低于一秒钟,但足以措开炮口暴风的产生。因此,这个并不是舰炮不安装炮口制退器的主因,下面一条才是主要的原因。
(二)现代的舰炮主炮都是单管的为什么还不装炮口制退器呢?这就是炮口制退器的另一个缺陷,初速度。也就是炮弹出膛口时的速度,炮弹飞的远不远全凭初速高不高,初速越高炮弹飞的越远,同时初速也关系到精度,这是因为初速高,弹道就相对平直,精度就好控制。初速并不是只限于炮膛内产生的压力速度,出膛口后火焰气体会向前继续产生巨大的推力加速度。为什么炮弹出膛口后会有向四周圆形喷射的火焰,就是在推弹丸时受阻于弹丸产生的推力扩散。扩散越大推力越大。
如果安装炮口制退器会严重减弱这种出膛火药气体推力,使初速下降,进而影响射程,精度。射程的降低对于舰炮影响是巨大的,军舰集各种功能于一体,随便挨一炮就伤筋动骨,在射程距离内,谁打的远谁就占得先机。能增加射程是舰炮追求的目标。这也是舰炮不安装炮口制退器最主要的原因,也可以说是唯一的原因。
(三)关于炮口制退器产生的火焰会对军舰的设备产生损坏,以及容易暴露目标的不同观点。兔哥认为上述说法是不科学和不严谨的。(1)炮口制退器非但不会对舰体设备产生损坏,反而会减少对舰体的损坏,这是因为,舰炮(主炮)都有射击角度限制,并不需要360°射角,而所有的炮口制退器没有向下喷射火焰射流的开口,都是左右的,因此,对于下甲板会更安全,而左右喷射的火焰气体不会扫到甲板,更不会扫到其它设备。并且舰炮的火炮位置都是有规避设计的。(下图安装炮口制退器的舰炮射击气流喷射方向,两面平行喷射,熟悉吗?新舰据说已没有这个了)
(2)暴露目标从何谈起,现代的探测技术你军舰备车,冒烟了还没开动人家就知道了,实战中,你就是扎海里去都能把你抓出来,隐藏的了吗?
以上是兔哥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谨代表个人观点,与平台无关。欢迎关注兔哥(图片来源网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奥拓机电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奥拓机电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sgrand.com/post/36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