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汽车充电怎么充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汽车充电怎么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电瓶的串并联,两块电瓶的正极和正极相连,负极和负极相连,这就是并联,并联后的电压等于一块电瓶的电压,就是12伏。如果一块电瓶的正极和另一块电瓶的负极用连接线相连,这就是串联,串联后的电压是24伏。
其次,我们要知道充电机大体构造,在正面有一个直流电压表和一个输出电流表,还有一个电源指示灯(有的是220伏交流电压表),还有调节12伏和24伏的转换开关(有的也有6伏),另外一个是调节电流大小的调节开关(有1到10几个调节范围)。后面有一个保险丝(控制220伏的通断),还有一个过流保护开关,在充电器外部基本就这些。那么,我们具体怎么操作呢?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当给12伏电瓶充电的时候,我们用红色的充电夹子夹住电瓶的正极,用黑色夹子夹住电瓶的负极,转换开关调到12伏,然后插上电源,至于电流调节多少,要根据电瓶的大小和具体充电的时间来决定。对于轿车电瓶,一般都是免维护电瓶,不建议充太长时间,一般3到4个小时就可以。当给24伏电瓶充电的时候,我们把红色夹子夹住一块电瓶的正极(上面有电瓶线通往起动机),用黑色夹子夹住另一块电瓶的负极(有通往车身的搭铁线)。下面操作方法相同。
先搭正极。
汽车电瓶充完电需要先拆负极,电瓶的作用是:1、在启动发动机时为启动系统、点火系统、电子染油喷射系统供电;2、当发动机停止运转或低怠速的时候,给汽车用电设备供电;3、当出现用电需求超过发电机供电能力时,电瓶参加供电;4、稳定电压,保护汽车上的电子设备。
电瓶先接正极再接负极,其充电方法是:1、两辆汽车的车头相对,打开前机盖并拿出充电夹;2、将正级夹分别夹到两车电瓶的正极上;
3、将负级夹分别夹到两车电瓶的负极上;4、启动施救车辆即可。
汽车电瓶的保养方法是:1、避免长时间把汽车停放在露天停车场,以防蓄电池结冰损坏;2、汽车引擎在冬天不易启动,每次发动车的时间不应超过5秒;
3、要经常充电,每隔一段时间应启动一次汽车,给蓄电池充电;4、每隔段时间要清洁一次蓄电池的接线柱,并涂上专用油脂以保护线路。
汽车电瓶沒电了就需要用充电器充电,充电时拆下负极连接线桩头,将充电器的正极夹子夹住电池正极桩头,充电器的负极夹子夹住负极桩头。然后插上电源线即可充电。不同功率的蓄电池按照使用说明书充电的时间要求充好即可。
快充接口隐藏在了LOGO的后方,开关位于驾驶位左膝盖前方的仪表台上面,由于车辆处于试装车状态,所以官方并未透露出快充的时间。 在CD面板处找USB接口或者在点烟器上装一个USB转换接头连接数据线就可以给手机充电了。而汽车上并没有什么充电开关啊!当车辆启动以后发电机就开始工作,发出的电分两路一路给全车用电器另一路给电瓶充电。
慢充的接口在左翼子板处,同样是试装车的缘故,所以官方没有公布该车的慢充时间。
一、增加充电次数
使用电动车的时候不要将电动车电瓶用的一点电都没有的时候再充电。电动车电瓶长期处于电量不足状态会影响电瓶使用寿命,当电瓶还有剩余电量的时候就应该对其进行充电。不要过度使用,也不要频繁的充电。使用电动车以后不要刚用了一点点电就给电瓶充电,这样容易对电瓶造成伤害,减少使用寿命。建议电量剩余30%左右的时候充电。冬天骑电动车切忌让电池长期处于电量不足的状态,务必养成每天无论行程多少,晚上都要及时充电的习惯。但电动车电瓶充电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时间,不要过度给电瓶充电,过度充电会给电瓶造成损伤,破坏电瓶容量,减少电瓶使用寿命。
二、充电顺序
充电时先插电池插头,再插电源插头。充电结束,先拔电源插头,再拔电池插头
三、日常维护
冬季寒冷天气里在电动车初起动时,一定要用脚踏助力,千万不可“零启动”,以避免大量电流放电,否则对电池的损伤很大。冬季气温比较低,影响电瓶电能发挥,冬季骑电动车上比较大的坡的时候应该用脚踏助力,减少电量使用,下坡的时候可关闭电源,即节省电能又防止无意转动加速造成意外发生。不使用电动车的时候注意电车电瓶保暖。冬季不使用电动车的时候最好将电动车电瓶带到室内,防止室外过低的气温对电动车电瓶造成伤害。
四、冬日电池存放
如果车辆在露天或冷库停放数周不用的时候,应卸下电池,存放在较为温暖的房间内,以防电池结冰损坏,切忌不能在亏电的状态下存放。如长期不用,每月充一次电。
五、电池清洁
清洁电池的接线柱,并涂上专用油脂加以保护也很重要,这可以保证电动车启动时切实可靠,延长电池的寿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汽车充电怎么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汽车充电怎么充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sgrand.com/post/63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