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汽车总布置设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汽车总布置设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汽车总体布置形式有哪些
按照发动机相对于变速器、底盘和车身等的位置不同,现代汽车的布置形式通常有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发动机后置后轮驱动、发动机中置后轮驱动、全轮驱动五种
汽车设计过程中对于电子电器构架的优化工作占据重要地位,所以首先要处理此项工作,完善对于电子电器系统的构建,同时在优化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对整个构架的数据进行收集,根据各类信息计算出实际体积与所需的成本,杜绝可能出现的各种隐患,提升客户的体验感,完善售后服务。
线束产品作为汽车电器功能的连接载体,实现各电器零部件之间的电路连接。而各电路连接的起点和终点则构成了线束产品内的回路。可以说线束回路是线束产品的核心,线束产品的回路设计的品质直接决定整车线束的安全与可靠性。随着车辆电气化程度的提高,电器部件数据增加,各电器之间的信号交互也越来越密切,汽车线束回路的数量也急剧增加。
现有的汽车线束设计技术资料主要在线束物料选择及制造加工环节对线束设计提供设计指导,但对线束回路的规划及设计理念缺少系统的分析,本文从成本和性能两个方面,对线束回路设计的相关重点进行了说明,并提供了具体的控制路径,对线束回路设计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2基于成本的回路设计方法
线束回路约占线束物料成本的90%,包含导线及接插件,要控制线束设计成本,必须从线束回路设计优化着手。针对导线使用而言,如何用最少的导线长度实现回路连接功能,是回路设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这其中涉及两个方面的设计要素:电器零部件的布置位置和线束布置路径的选择。这两个要素独立而又相互关联,对导线长度的使用影响重大。
首先需要基于零部件原理确定其回路的连接方式,进而确定在整车环境下各零部件布置的初步位置,而线束布置路径的选择则是基于零部件布置位置的基础上,用最短的线束长度覆盖尽量多的零部件布置区域,这也是整车电器拓扑的雏形。
在完成整车拓扑搭建后,就需要对其进行设计校核,通过核算具体的导线用量来判断零部件的布置位置和线束布置路径是否合理(目前市面上已有大量软件可实现该功能),具体方法为通过对零部件逐一调整的方式来进行对比,来校核整车导线使用长度用量,进而确定BCM布置在哪个位置更优。
汽车工位是指在汽车生产线上的一个特定位置,用于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每个工位都有特定的功能和工作内容,例如安装零部件、检查质量、进行调试等。汽车工位通常由工作台、工具和设备组成,以支持工人完成工作。在汽车制造过程中,汽车工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协调和连接各个生产环节,确保汽车的顺利生产和质量控制。汽车工位的布局和设计需要考虑工作效率、人机工程学和安全性等因素,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员工工作条件。
汽车传动系统的布置形式与发动机的位置及驱动形式有关,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前置前驱(FF)是指发动机放置在车的前部,并***用前轮作为驱动轮。现在大部分轿车都***取这种布置方式。由于发动机布置在车的前部,所以整车的重心集中在车身前段,会有点“头重尾轻”。但由于车体会被前轮拉着走的,所以前置前驱汽车的直线行驶稳定性非常好。
2、前置后驱(FR)是指发动机放置在车前部,并***用后轮作为驱动轮。FR整车的前后重量比较均衡,拥有较好的操控性能和行驶稳定性。不过传动部件多、传动系统质量大,贯穿乘坐舱的传动轴占据了舱内的地台空间。 FR汽车拥有较好的操控性、稳定性、制动性,现在的高性能汽车依然喜欢***用这种布置行形式。
3、后置后驱(RR)是指将发动机放置在后轴的后部,并***用后轮作为驱动轮。由于全车的重量大部分集中在后方,且又是后轮驱动,所以起步、加速性能都非常好,因此超级跑车一般都***用RR方式。
4、中置后驱(MR) 中置后驱的全称是发动机中置后轮驱动,发动机放置在前、后轴之间,同时***用后轮驱动,类似F1赛车的布置形式。还有一种“前中置发动机”,即发动机置于前轴之后、乘员之前,类似于FR,但能达到与MR一样的理想轴荷分配,从而提高操控性。 MR的优点是:轴荷分配均匀,具有很中性的操控特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汽车总布置设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汽车总布置设计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sgrand.com/post/82250.html